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發布時間: 2019-10-08 14:12 點擊量:
中國貧困人口的數量已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今年將再完成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任務,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這其中如何發揮產業扶貧的作用,是個繞不開的課題。
2019扶貧日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論壇14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副巡視員王大洋說,以上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的不斷完善,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探索特色小鎮的發展。浙江、江蘇的特色小鎮發展之所以得到中央的肯定,都是圍繞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優勢產業來發展的。他們通過特色小鎮的打造,緊扣產業發展趨勢,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小鎮大產業,培育出了有競爭力的創新集群、有影響力的細分行業冠軍。
建設特色小鎮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輻射帶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十三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
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有貧困人口的地區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有利于為特色產業脫貧搭建平臺,為轉移就業脫貧拓展空間,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提供載體。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8.81萬家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精準幫扶5.53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國性的社會組織中有686個正式立項開展扶貧,2018年實施的扶貧項目有1536個,支持各類資金323億元,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已覆蓋全部832個國家級貧困縣。
“產業脫貧、移民搬遷脫貧、教育脫貧、社會保障脫貧、生態脫貧中,產業脫貧是最具持續性的。”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說,中國各個地方農業資源稟賦是不一樣的,決定了要選擇多元化的產業脫貧模式。要深化農村改革,使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聚焦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多元化的經營主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貧困地區農民除了土地以外的第二份財產權益。
國務院國資委科技創新與社會責任局副局長羅勇以央企的扶貧為例說,加強對電力、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資金、市場、信息、人才等方面給予扶持,把企業用工與扶貧工作相結合,培養增強群眾的勞動技能,對打造扶貧縣、扶貧村的造血功能意義重大。
“經過20年的探索,從最開始的送錢、送物、送溫暖,到后來在村里做產業項目,我們逐漸認識到制約農村發展的五個瓶頸:單家獨戶小規模的經營方式、參差不齊的農民生產經營能力、沒有契約精神、缺乏信貸市場觀念和技能、沒有初始的啟動資金。”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奎說,如果不注重農民自身能力的培養,投入多少錢可能都不能帶來長期的效果。
他認為,產業扶貧要挖掘內因,培養農民內在能力,再引入市場主體,實現市場對接。“產業扶貧像所有的市場項目一樣,經營有風險,所以要有容錯機制,要允許失敗。”劉文奎說,產業扶貧可能有成功的實踐和案例,但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每個村都有每個村不同的這種情況,只要我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有可能通過產業扶貧推動貧困鄉村的發展。
特色小鎮規劃、建設要按照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要求,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推動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緊密銜接,夯實城鎮產業基礎,完善城鎮服務功能,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建設帶動區域性脫貧,實現特色小鎮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雙重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因此,大力發展特色小鎮,有利于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和產業脫貧的重要渠道。只有念好特色小鎮的“產業經”,才能唱好老百姓的“致富曲”。
Copyright 2017特色小鎮發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7030789號-1
聯系電話:010-88519292 010-88519292 18600288158可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