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特色小鎮推廣名錄 > 四川
南充市西充縣多扶鎮
多扶鎮地處四川省西充縣城東10公里,位于渝蘭212國道線和廣南高速道上,距南充市20公里,屬四川省首批百強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國家級重點鎮,中國特色小鎮。多扶鎮2010年場鎮居民達5萬,內有四川張瀾技術職業學校(南充技師學院)、西充中學多扶校區、多扶鎮中心小學、鳳凰幼公園、紅旗幼兒園和西充縣人民醫院多扶新區醫院、西充國慈藍天醫院各一所、川東北駕駛人考試中心、多福古鎮。
多福古鎮“多福古鎮”項目位于該縣多扶鎮,用地面積10.918萬平方米,其項目包括文化廣場和古鎮。古鎮主要以明清建筑風格為主,有機融合了川西民居、徽派建筑等特點。“多福古鎮”由衙門、過街樓、文廟、城隍廟、古戲臺、老城門、紀信街等眾多特色景點組成,建成后將成為西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明清風情古鎮。據了解,2014年以來,該縣緊緊圍繞建設生態經濟強縣的目標,大力打造“中國西部最美鄉村”,依托“中國微電影拍攝基地”品牌,發揮多扶鎮區域資源優勢,發展文化旅游業。“多福古鎮”的打造,將使得多扶鎮成為一個集旅游、休閑、度假、經商為一體的理想之地。多扶鎮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唐代著名高僧何炯大師(另有專文介紹)就出生于離鎮不遠的鷺鷥山下。時至今日,何炯的讀書亭、觀月樓、泉水池、龍眼井等遺址仍歷歷可尋,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境內有明末農起義軍著名領袖張獻忠的殉難地――鳳凰山。風凰山屬四川省旅游景點之一,為市級風景旅游區。景區內現存張獻忠駐軍時的將軍石、點將臺、應戰門、練兵場、跑馬嶺等大量古戰場遺跡供人憑吊。山中另建有信眾甚伙的佛教禪林圭峰禪寺。市、縣皆有公共汽車直達景區。鳳凰山于1982年被收入《中國名勝大辭典》,使之名垂青史而聲播海外。按照1996年縣、市提出的鳳凰山景區整體規劃,該景區面積共約2.5平方公里,擬建5大景區,21個旅游景點。該規劃仍在籌資實施中。鳳凰山,海拔414米,蜿蜒數十里,形若鳳凰,故名。山上東、南、西三面筑有石寨門,周圍懸崖峭壁,易守難攻。山頂為平地,為“營房地”,曾是張獻忠所營處。頂峰名“插旗山”,是大西軍掛軍旗處。東面山嶺,被人們稱為“帶箭嶺”,傳說張獻忠大戰清軍在太陽溪中箭后,由將士攙扶回指揮營地途中犧牲于此。多年來,鳳凰山一帶民眾常常拾得箭頭、馬蹬、大刀、鐵茅等遺物,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尋探古戰場遺跡。1983年,西充縣人民政府將鳳凰山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立簡介,樹標志,封山育苗,建設鳳凰山風景區。今日鳳凰山早已林木蒼翠,松柏長青。昔日的古戰場雖已成為歷史,但那刀槍相碰之鏗鏘,人仰馬嘶之激越,仿佛仍在游人腦際回蕩。,眺覽南充城區風光。“登臨環顧千峰秀,鐘聲散入五云端”,為南充又一景觀。
歷史事實
張獻忠(1606~1646年),字秉吾。延安人。崇禎三年(1630年)于米脂起事,自號八大王,人稱“黃虎”。其起事后,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克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兵南下,戰歿于西充鳳凰山。何炯(784~841),號宗密,相傳為西充縣多扶鎮人,唐代著名高僧。因出家后常坐禪陜西戶縣圭峰草堂寺,世稱圭峰禪師。何炯家富足,自幼飽讀經書,807(唐元和二年)中進士。后信奉佛教,出家為徒,得長安澄觀大師秘傳華嚴宗要義,成為華嚴宗第五祖師。曾返故里在晉城資福寺講經,在仁和北福寺坐禪,在中和圭峰院修煉。著作200余卷,有《禪源諸詮集》、《華嚴原人論》、《華嚴經行愿品別行疏鈔》、《華嚴經法界觀門》、《圓覺經大疏》、《孟蘭盆經疏》、《禪門宗資承襲圖》等,流傳中外。何炯卒后,唐道宗追謚“定慧禪師”。855年(唐大中九年)戶縣建圭峰碑,由相國裴休撰文,柳公權書。
多扶得名
清順治三年(1646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進入四川,營地駐扎在多扶一帶的鳳凰山上,誰知被肅王安插的奸細透露了情報,奸細謊報軍情引誘張獻忠出山,張獻忠與肅王的軍隊拼殺當中,被隨后趕來的清軍南伊瑪喇的一支毒箭射中胸部。張獻忠的親兵扶著張獻忠一路來到了現今的多扶這個地方,結果在這里迷了路,不知道如何回鳳凰山的營地。在這個地方,張獻忠血流盡而去世,世人便說這段路是多扶了,于是便有了“多扶”的名字。
“以前多扶叫多寶寺,傳說這里有很多寶藏,后來又改為了多福鎮,一直到如今的多扶鎮,民間傳說有很多,最重要的就屬這個了。”當地老人李貴中說。
Copyright 2017特色小鎮發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7030789號-1
聯系電話:010-88519292????010-88519292????18600288158可加微信 京ICP備1703078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