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特色小鎮推廣名錄 > 江西
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上清鎮
上清鎮是一座千年古鎮,是中國道教發祥地,文化底蘊厚重,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依托龍虎山旅游大氣候,上清鎮大力發展古鎮旅游,現已初具規模。構建了“一帶一環四組團”的規劃布局,在產業形態方面形成了上清鎮特色。
地理位置:位于江西省鷹潭市南郊30公里
地理坐標: 北緯N28°02′ 東經E117°02′
面積:鎮域面積86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7.9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
人口:全鎮總人口2.2萬人(其中集鎮建成區人口1.13萬人)
氣候:亞熱帶潮濕季風氣候
資 源: 耕地面積2200畝,可開發山地面積45400畝、養殖水面積430畝。土壤多屬紅壤及水稻土,較肥沃。礦藏有金(礦化點)、餌長石、花崗石、高嶺土、袖土等。自然環境優越,植被類型多樣,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據調查統計有獸類40多種,占全省106種的40%左右;區域內植物達100科、250屬、460種以上。
龍虎山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發育在中國東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緣由晚白堊世陸相山麓洪—沖積扇塊狀紅色砂礫巖組成的丹霞山體。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后張天師后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天師府
天師府,位于貴溪市上清鎮,臨清溪,為歷代張天師起居之地。原建于龍虎山腳下。唐代天寶七年(748年),封張道陵第十五代孫為天師。并賜田敕免租稅。從此,教門興旺,前后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三十六座道院,稱“真仙觀”。宋崇寧四年(1105年),遷移上清長慶坊,即今天的上清西頭。坊東為元碑亭,有碑石二,其一為敕賜玄教宗傳之碑,元代著名文學家虞集撰,藝術家趙孟書,為書法珍品。天師府經各朝維修、重建,房舍達五百余間,占地達五萬多平方米。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后堂、私第、書屋、花園,成法宗坊等部分組成。天師住房和養生殿,面積900余平方米,內分大門、儀門、大庭院、三省堂等。層層迭迭,曲徑回廊,甬道貫通,樓房殿閣,形似皇宮,龍柱金壁,雕梁畫棟。院內古木參天,周圍豫章成林,陰翳蔽日,環境清幽,風景優美。
上清宮
上清宮,位于貴溪市上清鎮東端。該宮始建于東漢,原為張道陵修道之所,名曰天師草堂。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改天師草堂為傳篆壇。唐會昌年間(841-846年),改名為零點仙觀。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上清觀。正和三年(1118年),名為上清正一宮,簡稱上清宮。這里是歷代張天師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祀奉道教教祖太上老君之地。唐代開始修建殿宇,后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擴建,形成規模巨大的上清宮。有福地門、九曲巷、下馬亭、午朝門、鐘樓、龍虎仙峰、玉門殿、東隱院及元、明石刻等珍品。東隱院在上清宮院內東側,是龍虎山上清宮的一座著名道院,創建于南宋寧宗年間(1195-1224年)。元代初期,因該院道士張留孫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特殊禮遇,東隱院亦聲名大振。
懸棺遺址
懸棺遺址,位于仙水巖一帶。仙水巖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巖腳下便是瀘溪河。臨水縣崖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巖洞,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人的巖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50米。在大片巖壁上,洞穴星羅棋布,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以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而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其中所藏之物,多少個世紀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跡。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云和云梯進洞,才將這個謎解開。
貴溪懸棺
貴溪懸棺是武夷山地區懸棺葬的代表,所處年代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臺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棺葬的起源。這進而懸棺數量多,隨葬品豐富,其科學研究價值之巨大,素為海內外科學者矚目。
Copyright 2017特色小鎮發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7030789號-1
聯系電話:010-88519292????010-88519292????18600288158可加微信 京ICP備1703078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