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特色小鎮推廣名錄 > 山東
淄博市淄川區昆侖鎮
昆侖鎮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因利用地表層一種黑石燒制陶瓷而遠近聞名,制瓷業始于唐,興于宋,是北方生產年代最早的窯口之一。近年來,昆侖鎮圍繞“陶瓷文化名城、生態宜居新城”的發展定位,以園區建設為著力點,全力抓好工業經濟發展,形成了機械制造、醫藥化工和陶瓷文化三大主導產業,占全鎮經濟總量的85%以上。
主要山脈有昆侖山、 大奎山、天臺山、蒲笠頂山、三臺山,其中大奎山最高,海拔480.8米。主要河流有孝婦河、范陽河,境內流長8公里,流域面積32.05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谷子、花生、大豆、蔬菜等。礦產資源達50多種, 以煤炭、鋁土、焦寶石、紫砂為主要礦種,年產煤炭達100萬噸以上。磁村花鼓
磁村花鼓2006年12月成功申報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磁村花鼓形似腰鼓,又大于腰鼓,體高約40公分,鼓面如堂鼓又小于堂鼓,直徑約20公分。打擊用具為兩根約1米長的軟繩叫鼓繩,繩頭一端打有大如小棗的葡萄結。其輔助樂器為鑼、镲等。磁村花鼓的顯著特點是鼓斜背在舞者背后和用軟繩擊打,表演時要向背后擊中鼓面,全憑舞者嫻熟的擊打技能、良好的時空意念和舞蹈感覺來掌握鼓繩的長和短,收與放。在表演時由于鼓繩在背后上下左右翻飛,顯得舞者靈巧、歡快、舒展,增強了舞動性和藝術感染力。磁村花鼓無繁多內容和人物,是以鼓為主的表演,原始的表演為一男三女。男的打花鼓,三個女的一人打手鑼,一人打镲,一人打小點鑼。隨著時代的發展,磁村花鼓由早先的1鼓3镲(鑼),逐漸演變為兩鼓兩镲,四鼓四镲,八鼓八镲。
聶村扛芯子
聶村扛芯子2008年成功申報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淄川聶村芯子主要道具是裹在人身上的鐵固,用軟布條把它繒緊,上端有個噙扣,再上面有根鐵桿,鐵桿上端是個半弧形的護欄扣住小孩的胸瞠,下邊有腳踏板,挑選5歲左右的童男童女裝扮成各種角色,用軟布條把他們固定在上面,扛芯子的和芯子上的小孩成為一體,從外面看好象是一個山東大汗用右手舉著一個小孩在鑼鼓的聲樂中翩翩起舞,煞是好看。聶村芯子表演者中,年齡最小的踩芯演員僅有3歲。
蘇王舞龍
蘇王舞龍2008年成功申報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昆侖鎮張李村,始建于光緒初年,主人是王士英和王振坊、王振堂父子。整個大院占地十余畝,共有二十多個院落,由青色磚瓦砌成,呈現著風雨侵蝕后留下的斑痕。各院落都有便門相通,主院在東北部,正房前有廊廈,兩頭各帶一廂房。二樓上的房梁上面記載了這條梁的時間是“光緒叁拾叁年”。其西側建有二層樓一座,可居高臨下,俯瞰大院,一目了然;環顧村莊周邊景致,盡收眼底。西邊的院落隔街而建,兩院落由過街樓相連。過街樓為木質結構,猶如一座廊橋,雕刻精細,描畫精美。大院的大小院落之間,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可以上下左右相通的門戶,常給人以院內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覺。
王家大院沿街屋房許多都是平房,就象《地道戰》里的高房工事,除運動兵力外,還可嘹望巡邏,沿街有三個碉堡,在街口的地方都設有槍眼。碉堡用青一色的青石砌成,非常堅固,有兩層槍眼封索大街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可順街射擊,具有很強的防御能力。地下的地道更是四通八達,地道與碉堡、暗道、水井、寢室連為一體,如果在王家大院舊址上用重物撞擊地面,許多地方都能發出咚咚的響聲。目前還有七個院子保存比較完好,是淄博市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王家大院建筑的宏偉、歷史上的輝煌從現存的建筑中可窺一斑,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遺址。
Copyright 2017特色小鎮發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7030789號-1
聯系電話:010-88519292????010-88519292????18600288158可加微信 京ICP備1703078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