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特色小鎮推廣名錄 > 安徽
銅陵市郊區大通鎮
大通位于銅陵市中部,古名瀾溪,建鎮已有千年,歷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鎮,與安慶、蕪湖、蚌埠并稱安徽“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譽?,F為銅陵南部新城核心區,鎮域面積70.7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8平方公里),轄6個村、3個社區、2個居委會,人口2.3萬人大通,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江南名鎮,距“世界公園”黃山僅有180公里,與中國四大佛山之一九華山相隔90公里,銅青公路、銅貴公路、沿江快速通道和合銅黃高速穿境而過,是進出皖南旅游區的樞紐和重要通道,是安徽“兩山一湖”(九華山、黃山、太平湖)的北大門,是九華山頭天門的所在地。
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悠久。大通古名瀾溪,西漢時期在此設立“梅根冶”,于唐代設大通水驛,自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建鎮,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末民初時期,大通鎮作為《煙臺條約》的重要通商口岸,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并稱安徽“四大商埠”。其和悅洲曾為鹽務招商局、長江水師、安徽臨時軍政府駐地,繁盛一時,時有“小上海”之稱。至今,瀾溪老街上仍有保存完整的桿秤制作、漁網編織、藤藝編織等傳統手工藝。佛教名剎大士閣被清代順治皇帝御賜“九華山頭天門”,為九華山八大叢林之一。
據史志記載,大通唐始設水驛,曰大通水驛。南宋時期,“日出而市,及午而散”的集市活動已由“鎮”所代替。詩人楊萬里在《舟過大通鎮》中有“漁罾最礙船”、“魚蟹不論錢”的詩句,為漁鄉留下了生動的寫照。明代洪武初年,大通設巡檢司、河泊所、驛運站等機構。清設大通水師營,“轄樅陽以下水東至獲港水面”。同治初,興建大通參將衙,駐參將統帥水陸清軍近千人,還設有“納厘助餉”的厘金局和專征江西、兩湖及安徽中路鹽稅的鹽務督銷局。降至清末民初,大通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明代學者王守仁曾駐足大通,作《泊船大通》詩:扁舟經月住林隈,謝得黃鶯日日來。 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銜懷。 諸生涉水攜詩卷,童子和云掃石苔。 獨奈華峰隔煙霧,時勞策杖上崔嵬。
資源優勢
大通鎮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富蘊金、鐵、鉛、鋅、石灰石、石英石、煤炭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尤以金、石灰石儲量極為豐富。大通鎮依托資源優勢,建筑建材、選礦化工、煤炭、農產品加工等主導產業日益發展壯大,已具備較強的競爭實力,涌現出華新綜合選廠、金華石英石廠、新建石料廠等骨干企業,國內最大的水泥企業銅陵海螺水泥廠和和安徽省最大的金礦黃獅澇金礦坐落境內。
大通鎮境內土地肥沃,適宜多種作物、林業及漁業、畜牧業的發展。大通物產豐富,尤以“大院”生姜最負盛名,“殘渣遺齒,隔夜尤香”,早在宋代就被列為朝廷貢品,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口味蜚聲海內外。大通著名的地方名特產還有:“白暨豚牌小磨麻油、“大通和悅”牌蔬菜水產系列產品、“遠程”牌銅工藝品、“強生”牌服裝系列、“王制”糕點、大通茶干、糖冰姜以及陶瓷、藤編等。
大通鎮瀕臨長江,環繞祠堂湖,背靠羊磯山,擁有獨特的濱湖半山空間,地理位置絕佳。銅陵國家級長江淡水豚自然保護區位于大通鎮和悅洲,總面積約31518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白鱀豚,江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胭脂魚等,目前育有50頭江豚,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鱀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自然環境優美。
旅游景點
大士閣
大士閣位于大通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初名相水寺,亦名普濟寺,始建于清順治七年(1650)。相傳唐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千里上九華悟道修煉,終成地藏菩薩,曾途徑神椅山落腳休息,大士閣即為九華僧人追慕而建,此后十方僧俗朝禮九華必經此地,香火十分興旺。清光緒二十六年修《九華山志》所繪“九華山東南第一天臺勝景全圖”中,大士閣被列為九華一景,至此大士閣成為圣地迎接江浙滬及東南亞信徒的重要驛站,又被稱為“九華山頭天門”。后經抗日戰爭和1954年特大洪水及“文革”的人為破壞,大士閣及其他寺宇均遭嚴重毀損,大都已不復存在。
1998年11月5日經銅陵縣人民政府批準,決定將慈林精舍遷往原大士閣舊址重建大寺閣,并于2003年農歷七月三十日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49尊貼金佛像隆重開光。重建后的大士閣占地面積近10000m2,建筑面積3000余m2,已建成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圣殿、地藏殿及觀音殿等,另有五百羅漢堂、講經堂正在修建,總投資已遷千萬元,初具規模,香火日盛。目前是慈堂湖景區重點之一。
慈堂湖景區
慈堂湖是銅陵市南部白浪湖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東西慈堂湖兩部分構成,北以光榮大道為界,南抵青通河,東至銅貴公路,西臨長江,天然水面面積約1200畝,是集養殖、垂釣、休閑為一體的風景區,現建有水口景點、旅游商品碼頭寺廟文化園、老年公寓等。湖區及周邊綠樹掩映,山水相依,具有創造景觀的自然潛質。近年來,大通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慈塘湖景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不斷改善景區的開發環境和條件。2001年,大通鎮政府委托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編制了慈堂湖景區詳規,提出了“充分保護和依托山水環境,挖掘人文資源,反映時代特色”的總體思路,致力于將慈堂湖建成為銅陵市及周邊地區提供特色郊游的休閑、度假景區和“兩山一湖”旅游區的中轉節點。由于土地凍結等方面的原因,該景區尚有仿古飲食一條街、度假娛樂、風味酒店、垂釣園、大通廣場、停車場景區西入口等景點和設施沒有建成,還沒有完全形成整體功能。
天主教堂
大通的宗教曾有三個教別,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為使教會成為侵略的工具,大肆進入我國建立教堂,傳教布道。大通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也就是在這樣情況下,陸續地建立起來的?,F在的這座大鐘樓就是天主公教會的遺留建筑。天主公教會創建于1872年,1936年全部建成竣工,由蕪湖洋碼頭總堂創辦。當時的規模有圣堂一幢,旁側建有大鐘樓,是全部建筑的制高點,用料考究,堅固雄偉,屹立于長龍山西端,面對長江,登臨其頂,一覽無余。此外,圣堂旁側還建有教室兩幢,傳教室兩幢,傳教人員住室兩幢,工作人員住室兩幢,教友休息室兩幢。
日寇侵占大通時,傳道土紛紛逃走,日軍曾在大通天主教堂設立了指揮部,抗戰勝利后,當時的負責人西班牙神父紀納德曾來大通整理、恢復,但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原建筑物已所剩無幾,只剩下這座高大的鐘樓,成了外國教會在大通的唯一遺跡,它也與大士閣遙相呼應,見證著東西方文化的變匯融合,成為一大特色人文景觀。目前是慈堂湖重點景區之一。
Copyright 2017特色小鎮發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7030789號-1
聯系電話:010-88519292????010-88519292????18600288158可加微信 京ICP備17030789號-1